热门搜索:
地埋式二级生化污水处理装置鲁盛地埋式二级生化污水处理设备在好氧MBR膜池的内部设有MBR膜组件,风机、反清洗泵和清水泵设在好氧MBR膜池的上部。通过以上设置,本发明将MBR膜组件的结合在一起,加提高了整体设备的出水效果,在处理小水量的前提下,增加了反冲洗系统,提高了整体系统的使用寿命,降低生产成本,是目前较的生活污水处理设备。<img src="http://l.b2b168.com/2018/10/25/15/201810251512216547614.jpg" width="500" title="blob:http%3A//m.b2b168" alt="blob:http%3A//m.b2b168" />污染物的去除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的范围广泛,包括N、P、SS、物、微量元素、病原体等。1氮的去除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对氮的去除作用包括基质的吸附、过滤、沉淀以及氨的挥发、植物的吸收和微生物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氮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废水中的无机氮包括NH3-N和NO3-N,均可以被人工湿地中的植物吸收,合成植物蛋白质,后通过植物的收割形式从人工湿地的废水中去除。一部分NH3-N可转化成NH3后,以气态的形式挥发到大气中。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对氮的去除起重要作用。根据根区法理论,人工湿地植物中根毛的输氧,根区附近湿地土壤中连续出现好氧、缺氧、厌氧状态,为自养型好氧微生物亚硝酸菌、硝酸菌和异养型微生物反硝化细菌大量的存在提供了条件,使要求好氧条件的硝化反应和要求厌氧的反硝化反应可以同时完成。另外,对硝化反应有抑制作用的是NH3-N、重金属、及物,人工湿地对这些物质也有一定的去除作用。因此人工湿地比一般污水处理系统具有较强的氮处理效率。根据试验实测结果,人工湿地中氨化细菌、亚硝化菌、硝化菌、反硝化菌数量都处于较高水平,因此人工湿地具硝化、反硝化、脱氮的良好基础和潜力。<img src="http://l.b2b168.com/2019/07/01/17/201907011712029178254.jpg" width="500" title="blob:http%3A//m.b2b168" alt="blob:http%3A//m.b2b168" />2磷的去除磷和氮一样是生物的必需元素,但水体中磷又是富营养化的限制性元素,含量过高时又可造成藻类过度繁殖而成富营养化状态。废水中磷的存在形态取决于废水中磷的类型,常见的是磷酸盐(包括H2PO4-、HPO42-、PO43-)、聚磷酸盐和磷酸盐。人工湿地对磷的去除作用包括基质的吸收和过滤、植物吸收、微生物去除及物理化学作用。基质中的吸收和过滤对无机磷的去除作用,因填料不同而存在差异,若土壤中含有较多的铁、铝氧化物,有利于生成溶解度很低的磷酸铁或磷酸铝,使土壤固磷能力大大增加;若以砾石为填料的湿地,砾石中的钙可以生成不溶性磷酸钙而从废水中沉淀。植物吸收无机磷和吸收无机氮一样,都是在吸收同化作用下,将无机磷变成植物体的组成部分,后通过植物收割去除。微生物对磷去除包括对磷的正常吸收和对磷的过量积累,由于人工湿地根区附近土壤中不同的含氧状态而相当于许多A-A-O处理单元,使某些细菌种类在厌氧条件下吸收低分子的物(如脂肪酸),同时将细胞原生质中聚合磷酸盐异染粒的磷释放出来,提供必需的能量,又在好氧条件下,氧化所吸收的物,并提供能量,同时从废水中吸收过其生长所需的磷,并以聚磷酸盐的形式成为微生物细胞的内含物而被贮存起来,因此人工湿地有较高的除磷效果。地埋式二级生化污水处理装置净化机理及应用净化机制人工湿地对废水的处理有十分复杂的净化机理,现在仍未弄清楚。一般认为人工湿地成熟以后,填料表面吸附了许多微生物形成的大量生物膜,植物根系分布于池中,于自然生态系统中通过物理、化学及生化反应三重协同作用净化污水。物理作用,主要是过滤、沉积作用。土壤-植物是一个活的过滤器,污水进入湿地,经过基质层及密集的植物茎叶和根系,可以过滤、截留污水中的悬浮物,并沉积在基质中。化学反应,由于植物、土壤-无机胶体复合体、土壤微生物区系及酶的多样性,人工湿地中可以发生各种化学反应过程如化学沉淀、吸附、离子交换、拮抗、氧化还原反应等,这些化学反应的发生主要取决于所选择的基质类型。一般而言,含质丰富的基质有助于吸附各种污染物;含CaCO3较多的石灰石有助于磷的去除。生化反应,对于去除污染物主要依赖于系统中的生物。,所有人工湿地都类似于附着生物膜的反应器,物质被填料吸附后,可以通过生物的同化吸收和异化分解去除。其次,根据德国学者Kickuth R.1977年提出的根区法理论,由于生长在湿地中的挺水植物对氧的运输、释放、扩散作用,将空气中的氧转运到根部,再经过植物根部的扩散,在植物根须周围微环境中依次出现好氧区、兼氧区和厌氧区,有利于硝化、反硝化反应和微生物对磷的过量积累作用,达到除氮、磷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在厌氧条件下物的降解、或开环、或断键成简单分子、小分子,提高对生物难降解物的去除效果。因而生化反应对净化污水起重要作用。地埋式二级生化污水处理装置驯化驯化就是人为的在某一特定环境条件长期处理某一微生物群体,同时不断将它们进行移种传代,以达到累积和选择合适的自发突变体的一种古老育种方法。微生物的驯化是脱氮工艺运用到低温环境中的重要措施,使微生物体内的酶和细胞膜的脂类组成能够适应低温环境,并能在低温条件下发挥作用。大量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驯化策略,经历一定的驯化时间,低温脱氮工艺可以实现稳定运行。R.D.Jones等认为,如果将AOB的运行温度从30℃直接降至5℃,会导致其失活。逐步降低运行温度,AOB可调整细胞膜中的脂肪酸类型使其在低温条件下不易冻结。后来一些研究得到了与此相悖的结论。因此有学者开始探索低温的驯化策略。1逐步驯化逐步驯化即逐步较缓慢地将工艺温度由适宜温度降至目标温度。在驯化微生物适应当前温度下再将其温度降低,进一步驯化。尚会来等采用驯化方式,逐步降低温度,每降1℃就稳定一个多月,半年后不刻意控制温度,经历了冬季10℃的低温,成功地稳定了常温、低温短程硝化反硝化,亚硝化率始终维持在78.8%以上。J.Dosta等通过该方法在18℃成功启动并稳定运行厌氧氨氧化工艺,但将温度降至15℃时,工艺系统失稳;并认为优化的操作步骤应为:先在厌氧氨氧化适温度下,积累足够的厌氧氨氧化生物量,然后再缓慢驯化微生物适应低温条件。.2直接驯化直接驯化就是将反应系统直接置于目标温度下进行驯化。K.Isaka等研究了在适度的低温(20~22℃)下,厌氧生物滤池中利用厌氧氨氧化实现的脱氮。通过直接将接种污泥置于20~22℃的环境下培养,在经过446d后,NLR达到8.1kg/(m3•d)。还在6℃检测到了微生物厌氧氨氧化活性。NLR由22℃时的2.8kg/(m3•d)降至6℃的0.36kg/(m3•d)。杨朝晖等对比了两种驯化策略下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启动时间,接种以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协同作用为优势反应的厌氧序批生物膜反应器中的生物膜(温度为31℃),置于16℃的生化培养箱中驯化,快56d成功启动了低温厌氧氨氧化;接种与前者相同的生物膜,置于31℃的生化培养箱中,然后以每12d降低3℃的速度为梯度逐步降温至16℃,慢70d驯化结束,其驯化结束的标志是在16℃的环境温度下氨氮的去除效率在1周左右维持稳定。以往的研究表明,微生物对温度的逐步降低较为适应,如若温度突然降低,则易引起系统的失稳;但较近的研究表明,直接将温度降至目标温度,驯化的时间可能会短一些。对此尚需系统的研究来论证,试验现象背后的机理仍有待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