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接触氧化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WSZ-AO-0.5、WSZ-AO-1、WSZ-AO-2、WSZ-AO-3、WSZ-AO-4、WSZ-AO-5、WSZ-AO-6、WSZ-AO-7、WSZ-AO-8、WSZ-AO-9、WSZ-AO-10
WSZ-A-0.5、WSZ-A-1、WSZ-A-2、WSZ-A-3、WSZ-A-4、WSZ-A-5、WSZ-A-6、WSZ-A-7、WSZ-A-8、WSZ-A-9、WSZ-A-10
WSZ-F-0.5、WSZ-F-1、WSZ-F-2、WSZ-F-3、WSZ-F-4、WSZ-F-5、WSZ-F-6、WSZ-F-7、WSZ-F-8、WSZ-F-9、WSZ-F-10现货供应,欢迎订购!
主要处理工艺
1、格栅、多级沉淀池及混凝沉淀
出水入格栅用于拦截废水中较大的悬浮物和漂浮物后流到调节池,调节池内设穿孔曝气管道设备1套,提升泵2台,起均化水质、水量的作用。出水流入多级沉淀池。
多级沉淀池为厂方原有设施,由于废水的悬浮物浓度较高,可以实现米粉、米粒和废水的初步分离,沉淀物定期打捞,防止废水酸化。多级沉淀池1座,钢混结构,分成3格,有效容积为22.5m3,水力停留时间为4.5h。
混凝反应槽的停留时间为15min,废水与投加的PAC搅拌反应后产生的絮体进入到斜管沉淀池,沉淀池的表面负荷为2.0m3/(m2•h),总高为3.5m,配高为2m的斜管,配有1套加药系统(包括溶药桶、搅拌机、计量泵和反应桶等)。
2、ABR
设ABR反应池1座,钢混结构,设计进水COD为3050mg/L,设计停留时间为24h,预计COD去除率为80%,负荷为2.3kgCOD/(m3•d),属于低负荷运行,有效池容为120m3。ABR反应器设计为2个并联的池子,每池分为4格,每格**室宽与下流室宽之比约为3∶1,每个反应室内置半软性填料,使厌氧污泥能够很快地挂膜,有利于产酸菌和厌氧菌的生长,保证充足的微生物量,使进水中的物得以充分降解去除。
3、SBR
设SBR反应池1座,钢混结构,设计进水COD为790mg/L,MLSS为3000mg/L,污泥负荷为0.32kgCOD/(kgMLSS•d),排出比为1/2,有效池容为100m3,每天运行2个周期,一个周期为12h,其中进水2h、曝气反应6h(通过底部的微孔曝气头进行曝气,采用限制曝气,有利于抑制丝状菌污泥膨胀)、静止沉淀2h、排水1.5h、闲置0.5h,采用罗茨风机2台(交替使用),空气流量采用高负荷运行(0.5~1.5kgO2/kgBOD5)。
接触氧化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总体布局
a)废水处理设施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维护应满足HJ2015的要求。
b)废水处理设施选址应符合规划要求并具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宜靠近生产车间,废水可自流进入废水处理设施,处理后的废水有良好的排放条件。
c)废水处理设施总体布局应按照处理工艺和流程布置建(构)筑物及设施,建(构)筑物及设施的间距应紧凑、合理,并满足施工、安装的要求。通道设置宜方便维修管理及药剂、污泥运送。
d)废水处理设施应将管理区布置在夏季主导风向上风侧,将污泥区和进水区布置在夏季主导风向下风侧。
e)废水处理过程中,应尽可能采用重力流,需要提升时应设置相应的提升设备,废水处理设施的出水水位,宜**受纳水体的常水位。
f)废水处理设施内管道复杂时宜设置管廊,管廊设置应符合GB50014和GB50016的规定。
g)废水处理设施应做好防雨工程,有完善的雨水排放系统。
接触氧化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构筑物
a)水质、水量变化大的废水处理站,宜在废水处理设施之前设置调节池。调节池容积应依据废水水量、水质变化范围及要求的均和程度确定,应满足水量、水质变化一个周期以上全部废水的调节要求。
b)调节池宜设置搅拌系统,定期清理,并应按有关要求采取加盖、排泥、通风、除臭及防爆等措施。
c)药剂与废水混合反应过程中,如产生有害气体,则混合池和反应池应加盖密闭,设通风设施及废气收集处理系统。
d)过滤池的反冲洗水应返回调节池,不得直接外排。
e)缓冲池采用分流处理工艺,各独立单元处理后直接到排放口的,应配置综合缓冲池,即各独立处理单元处理后应混合排放。缓冲池容积一般为4小时处理水量。
f)定期对各处理构筑物中的设备、仪表进行校正和维修保养,并存档备查。
g)废水处理设施内各构筑物需在四周明显位置设置标牌,标牌内容包括构筑物名称、构筑物尺寸、污水种类、主要污染物、停留时间、进出水口主要控制因子浓度范围。标牌样式见附录B.5。标牌尺寸:300mm*200mm,标牌蓝底白字,标准材料表面采用搪瓷或者反光贴膜。
接触氧化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自动化控制
a)根据HJ2015规定划分的大中型废水处理设施的重要工艺参数及处理过程应由微机实现三级监控,即现场设备手动操作、各处理单元独立操作、中控室集中控制。中控系统应有便于操作的显示界面。
b)中控系统应有排放流量(含累计流量)和出水COD、pH、电导率等在线监测指标的数据及历史曲线。
c)中控系统应有各废水提升泵、曝气设备、污泥泵的运行记录及历史曲线。运行记录包括电量和运行时间。
d)pH值调节宜釆用pH计;自动加药系统宜采用氧化还原电位仪(ORP)控制加药量,缺药时可自动报警。酸析、加碱应采用pH值自动控制设备,破氰、氧化应釆用ORP自动控制。自动加药系统可切换成手动控制。
e)各类泵均应与对应的吸水池液位连锁,并保证低液位自动停泵。每个子系统废水进水泵、药剂加药泵、搅拌机、鼓风机、自控阀门等宜各自设置连锁,避免药剂和能源浪费。
f)自动控制系统应设置自动和手动互切换双回路控制系统。应具有自动保护和声光报警功能。对己实现在线监测的污染因子设置标自动报警。在污染因子出现标时,能及时报警并将标废水引回再处理。
g)设置视频监控系统,对主要操作单元、出水排放口进行监视,并能实施远程图像传输。所有图像资料至少保存3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