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15立方每小时气浮机 鲁盛环保
气浮机是溶气系统在水中产生大量的微细气泡,使空气以高度分散的微小气泡形式附着在悬浮物颗粒上,造成密度小于水的状态,利用浮力原理使其浮在水面,从而实现固-液分离的水处理设备。 气浮机分为效浅层气浮机,涡凹气浮机,平流式气浮机。目前在给水、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处理方面都有应用。气浮机优点在于它固-液分离设备具有投资少、占地面小、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管理方便等特点。
气浮装置通过搅动机构带动搅动板在污水池内来回移动,搅动污水,加强污水流通,便于气浮机产生的微气泡作用于各个位置,节省气浮机的能耗并加快了工作效率,与传统的搅动机构相比,该搅动机构通过一个驱动组件可带动两个搅动板同时移动,且移动方向相反,进而加强了搅动效果,不仅如此,在固液分离完成后,通过收集机构将污水池中心处的浮渣通过收集板带至污水池的内壁附近,便于人们收集处理,与传统的收集机构相比,该收集机构中,在向污水池的内壁靠近时,收集板伸入污水内,在向驱动轴移动时,收集板离开污水和浮渣,防止将浮渣带至污水池中心处,实现了自动收集功能,提高了设备的实用性。
气浮工艺的分类
气浮净水上艺已开发出多种形式。按其产生气泡方式可分为:布气法气浮(包括转子碎气法、微孔布气法,叶轮散气浮选法等); 溶解空气气浮(包括真空气浮法,压力气浮法的全溶气式、部分溶气式及部分回流溶气式);电解气浮法;生化气浮法(包括生物产气浮法,化学产气气浮)。
1、布气气浮
布气气浮是利用机械剪切力,将混合于水中的空气碎成细小的气泡,以进行气浮的方法。按粉碎气泡方法的不同,布气气浮又分为:水泵吸水管吸气浮、射流气浮、扩散板曝气浮选以及叶轮气浮等四种。
1)水泵吸水管吸人空气气浮
这是简单的一种气浮方法。由于水泵工作特性的限制,吸人的空气量不宜过多, 一般不大于吸水量的10%(按体积计),否则将破坏水泵吸水管的负压工作。另外,气泡在水泵内被破碎的不够,粒度大,气浮效果不好,这种方法用于处理通过除油池后的含油废水,除油效率一般为50%~65%。
2)射流气浮
采用以水带气射流器向废水中混入空气进行气浮的方法。射流器由喷嘴射出的高速水流使吸人室形成负压,并从吸气管吸人空气,在水气混合体进入喉管段后进行激烈的能量交换,空气被粉碎成微小气泡,然后直人扩散段,动能转化为势能,进一步压缩气泡、增大了空气在水中的溶解度,终进入气浮池中进行气水分离。射流器各部位的尺寸及有关参数,一般都是通过试验来确定其佳尺寸的。
3)扩散板曝气气浮
这种布气浮比较传统,压缩空气通过具有微细孔隙的扩散板或扩散管,使空气以细小气泡的形式进入水中,但由于扩散装置的微孔过小易于堵塞。若微孔板孔径过大,必须投加表面活性剂,方可形成可利用的微小气泡,从而导致该种方法使用受到限制。但近年研制、开发的弹性膜微孔曝气器,克服了扩散装置微孔易堵或孔径大等缺点,用微孔弹性材料制成的微孔盘起到扩张、关闭作用。
4)叶轮气浮
叶轮在电机的驱动下高速旋转,在盖板下形成负压吸入空气,废水由盖板上的小孔进入, 在叶轮的搅动下,空气被粉碎成细小的气泡,并与水充分混合成水气混合体经整流板稳流后,在池体内平稳地垂直上升,进行气浮。形成的泡沫不断地被缓慢转动的刮板刮出槽外。叶轮直径一般多为200~400mm,大不过600~700mm。叶轮的转速多采用900~1500r/min,圆周线速度则为10~15m/s。气浮池充水深度与吸气量有关一般为1.5~2.0m但不过3m。叶轮与导向叶片间的间距也能够影响吸气量的大小,实践证明,此间距过8mm将使进气量大大降低。
15立方每小时气浮机
主要特点
1、投资省、能耗低、自动出渣无噪音,运行管理方便。
2、主要去除污水中绝大部分不可溶解cod和可以上浮(比重小于水)的ss和可以下沉(比重大于水)的ss。
3、较国内传统加压溶气式气浮系统,省掉了溶气罐、空压机、高压水泵等设备,能耗是常规气浮的1/8~1/10。
4、该系统能够去除污水中的油脂、胶状物和纤维悬浮物,降低了bod、cod、ss等排污负荷,同时可明显改善水质的颜色。
5、该系统主要用于造纸、化工、印染、食品、啤酒、制药、屠宰等行业工业污水的净化处理。未经处理的污水首入曝气区,与微气泡充分混合,微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将固体悬浮物带到水面,刮泥机沿液面运行将悬浮物刮到倾斜的金属板上,再将其推入污泥排放管槽,通过污泥排放管槽流入污泥收集器,刮泥机动力只有0.5kw。污水净化后在排放前会经过斜板下方的溢流槽,溢流槽用来控制气浮槽的水位,确保槽中的液体不会流入污泥排放管道,开放的咽流管道从曝气段沿着气浮槽的底部伸展。在产生微气泡的同时,涡凹曝气机会在有回流管的池底形成一个负压区,这种负压作用会使废水从池子的底部回流到曝气区,然后又返回气浮段
气浮的必要条件:
实现气浮分离过程的必要条件是:能够使水中产生足够细小的气泡;使污染物质形成悬浮状态;使气泡与悬浮物产生黏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