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MBR膜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鲁盛MBR生活污水处理设备缺氧池和好氧池中均设置了酶浮填料,污泥浓度高,物、氨氮、总氮的去除效果好,出水悬浮物含量低,出水稳定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8-2002)一级A标准,而且能耗低、结构简单紧凑,自动化程度高,可实现远程监控。
MBR工艺兼具传统流化床和生物接触氧化法两者的优点,是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方法,依靠曝气池内的曝气和水流的提升作用使载体处于流化状态,进而形成悬浮生长的活性污泥和附着生长的生物膜,这就使得移动床生物膜使用了整个反应器空间,充分发挥附着相和悬浮相生物两者的优越性,使之扬长避短,相互补充。与以往的填料不同的是,悬浮填料能与污水频繁多次接触因而被称为“移动的生物膜”。
MBR膜生活污水处理设备--优点:
⑴悬浮填料在不曝气时浮于水的表面,无须固定支架支撑,这是反应池的安装和维修变得很方便;当曝气时,生长了生物膜的填料密度因与水接近,填料依靠曝气的搅拌作用,处于流化状态,这不仅使污水与填料上的生物膜广泛而频繁多次地接触,而且填料在流化过程中切割分散气泡,使布气趋于均匀,氧利用率也得到了提高,由此产生的固、液、气的三相充分接触混合和碰撞,增大了传质面积,提高了传质效率,强化了传质过程,因此,在达到一定的污染物去除率情况下,污水在池内的停留时间短,同时,即使有了冲击负荷,也可以很快的恢复处理效果。另外,悬浮填料受到气流、水流的冲刷,老化的膜能够自动脱落,保证了膜的活性,促进了新陈代谢,而且在反应池中水流化的填料还可能大量生长丝状菌,既可利用丝状菌降解物的功能,使出水水质改善,又无污泥膨胀之虞。
⑵维护管理方便。由于填料比重与水接近,只需要很少的气量即可使其均匀悬浮于水中。使用时*填料支架,只需在曝气池出水处设置栅网拦截,靠曝气水流将其回流至池前端,可节省投资,且投配、新方便。另外操作者不用像管理活性污泥法系统那样,担心污泥回流比、排除剩余污泥量及污泥膨胀等问题,因此,操作简单,工作量也少。
⑶填充率易选择。30%-50%(体积比)的填料在曝气池中流化良好。对于悬浮填料只要冲氧能力许可并保证其自由悬浮,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填充比率。
MBR膜生活污水处理设备--有益效果为:
(1)设备中的气浮槽底部由底部平台部分和侧面倾斜部分组成,气浮槽底部的纵切面为倒置的梯形形状,气浮槽底部的侧面倾斜部分上设置有数个均匀排列的微气泡发生器喷管,在底部的侧面倾斜部分上端设置有波纹斜板;出水管设置于气浮槽底部*的上面,当污水通过进水管进入气浮槽内,污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此时由微气泡发生器喷管喷出的大量微小气泡,均匀向上运动,与向下运动的污水形成交叉运动,大大增加气液两相接触与反应时间,大地提高了污水中的物质与微气泡的碰撞机率,大量的微气泡带着捕捉到微小油滴或悬浮物上升,聚结;并且由于设置有波纹斜板,由于在板间流体保持层流,粒子能够不受干扰的到达近的板,一旦粒子接触到板它将开始逆流而上,根据层流模式的速度分布,在板上水流的速度为零,因此粒子可以在板逆流而上,轻质物质浮于水面之上,重质物质沉淀于槽底,实现分离,大大提高了处理效果。
(2)设备的气浮槽中**部刮渣机的刮刀可以上下左右滑动,并且刮渣机上设置有距离感应器,可以感应到水量的位置,调整**部刮渣机的位置,因此无论水量大小,**部刮渣机均能够对浮渣进行刮除,克服了污水量忽大忽小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而且将**部刮渣机的刮刀刮头设计为小撮箕形状,对浮渣不仅有一个刮除作用,而且还有一个撮除作用与收集作用,因此对浮渣的去除效果好。
(3)设备的气浮槽中将集水槽竖直设置于气浮槽的中部,集水槽外表面设置有数个均匀排列的通水孔,由于集水槽上部浮有浮渣,下部有沉淀,因此将集水槽设置于中部,可以避免动态吸附时浮渣和沉淀被吸入净水中的问题,而且在通水孔表面设置有过滤网,进一步杜绝了浮渣与沉淀吸入净水中的可能。
MBR膜生活污水处理设备--污水处理步骤
(1)、污水通过格栅过滤、集水井沉降,固液分离,液相污水进入水解酸化池,利用水解产酸菌的作用,将污水中不溶性物水解成可溶性物, 使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 ,并去除部分可溶性物, 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为后序快速降解物创造有利条件;
(2)、水解酸化后的污水依序进入贫氧池、接触氧化池、二次沉降池循环,使废水处于缺氧、富氧循环变换的环境中,实现如下转变:
脱氮;将氮转化为氨氮,通过好氧微生物硝化菌作用将氨氮转化为亚硝态氮、硝态氮,再通过厌氧微生物反硝化菌将亚硝态氮、硝态氮转化为氮气,从污水中逸出;
-除磷;利用聚磷菌在缺氧环境中释磷,而在富氧环境中过量吸磷的特性,形成高含磷量的污泥;
-降解物;在水解酸化的基础上,利用好氧微生物富氧环境中快速繁殖的特性,厌氧微生物在缺氧环境中快速繁殖的特性,轮番降解物,将其转化为污泥;
(3)、对污水消毒,使之达到排放标准;
(4)、定期清除污泥。
MBR膜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厌氧生化处理
厌氧微生物分为发酵细菌(产酸菌)和产甲烷菌两大类。前者属于兼性厌氧菌,后者属于专性厌氧菌。废水中的物在这些微生物联合作用下,通过酸性发酵阶段和产甲烷阶段,终被转化称CH4、CO2、H2S等。厌氧生化处理包括**式厌氧污泥床、**式厌氧滤池、厌氧接触法、厌氧流化床、两相厌氧消化及各种改进型。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 (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ed) 进水在底部均匀分布,底部区域是厌氧颗粒污泥床和污泥悬浮区,反应产生的气体及进水向**动起到的搅动作用,上部是三相分离器,气体被分离进入集气室,然后气液在沉淀区进行固液分离,液体从出水口排出,固体微生物靠重力返回到反应区。
厌氧内循环:IC(Inside Cycling)已经发展成为厌氧处理的主流技术之一。IC厌氧反应器其内部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锥形污泥膨胀区、主反应区、次反应区和沉淀区,相似由2层UASB反应器串联而成。其由上下两个反应室组成,两个室通过内循环装置组合在一起。进入IC厌氧反应器的物大部分在下反应室被消化,所产生的沼气被下层集气罩阻隔收集进入提升管,由于提升管内外液体存在密度差,促使发酵液不断被提升至气液分离器,分离沼气后又回流到下反应室,形成了发酵液的连续循环。介于内循环发生在下反应室,故下反应室有较高的水力负荷,高水力负荷和高产气负荷使污泥与物充分混合,使污泥处于充分的膨胀状态,传质速率高,大大提高了厌氧消化速率和负荷。上反应室是反应器的低负荷区,它只是消化下反应室少量来不及消化的物,沼气产量少,产气负荷低,内循环不进入上反应室,上反应室较低的产气负荷和较低的水力负荷有利于污泥的沉降和滞留,从而能维持反应器内较高的污泥浓度。
由于厌氧消化速率取决于污泥浓度和传质速率,影响传质的因素是产气负荷和水力负荷,它们一方面是强化传质的重要因素,又是造成污泥流失的根本原因,而IC厌氧反应器由于有了内循环装置,改变了产气负荷与水力负荷的作用方向,在高负荷下能避免污泥的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高负荷与污泥流失相分离”,从而使IC厌氧反应器具有比UASB、EGSB高的负荷。与UASB反应器相比,在获得相同处理速率的条件下,IC反应器具有高的进水容积负荷率和污泥负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