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80t/d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运行简便,降低了污水的运行成本,通过生物滤池可降低水质、水量以及温度等自然条件的波动对系统的冲击,可有效保证工艺系统的出水水质,确保系统达标排放。
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三级处理工艺
(1)沉淀池。生化处理之后的二次沉淀池出水悬浮物浓度为 20 ~30mg/L,深度处理单元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去除悬浮物和化学辅助除磷,使 SS < 10。沉淀池分为絮凝与沉淀两个部分,经斜管沉淀后的出水通过池**集水槽收集排出。部分污泥从沉淀池回流至快混池或絮凝池中心反应筒内,污泥循环率通常为5 ~10%。关键参数如下:
①快混池停留时间 t 一般在 1~3min 即可。PAC 的投加量与原水类型及参数有关,一般加药量在30~ 100mg/L,具体以实验结果为准。
②絮凝池:进水管内进水与回流污泥进行混合,流速按 1m/s 左右控制。絮凝池停留时间 10~15min。控制导流筒内流速:0.5 ~0.6m/s。一般 PAM 加药量在 0.5~1mg/L,配比 0.1%。过流洞至推流区流速0.03~0.035m/s。
③斜管区:沉淀区的表面负荷:斜管区水平投影单位面积的处理水量 10~20m3/(㎡·h)。沉淀池清水区上升流速 5.5~7mm/s。
(2)反硝化滤池。①曝气生物滤池。曝气生物滤池根据处理程度不同可分为碳氧化、硝化、后置反硝化或前置反硝化等。
关键参数:a 池体高度宜为 5~7m。
b曝气生物滤池宜分别设置反冲洗供气和曝气充氧系统。曝气装置可采用单孔膜空气扩散器或穿孔管曝气器。曝气器可设在承托层或滤料层中。
c 曝气生物滤池宜采用滤头布水布气系统。反冲洗宜采用气水联合反冲洗,通过长柄滤头实现。反冲洗空气强度宜为10~ 15L/(㎡·s),反冲洗水强度不应过 8L/(㎡·s)。
d 曝气生物滤池的五日生化需氧量容积负荷宜为3~6kgBOD5/(m·d),硝化容积负荷(以NH3-N计)宜为 0.3~0.8kgNH3-N/(m·d),反硝化容积负荷(以NH3-N计)宜为 0.8~4.0kgNH3-N/(m·d)。
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方案设计
(一)、进水特点
1、废水的可生化性:本工程进水水质中BOD5/CODCr=0.17,属于不易生物降解水质范畴。因此,在生化处理前需要进行预处理,以提高废水的生化性。
2、碳氮比:本工程BOD5/TKN=4.2,可采用生物脱氮。
3、碱度的去除:利用排出废水本身酸、碱的不均匀性,设置调节池,保证一定的匀质时间,以达到一定要求的pH值。
4、色度的去除:本工程生产废水色度高达1000倍,需采用深度处理以保证出水色度满足要求。
(二)、工艺流程
针对于废水水质分析情况,采用稳妥的工艺流程。废水分道后对蜡染废水进行松香回收,采用的工艺流程如下:
1、皂废水分流后经酸化破乳可使大量松香皂转变为疏水性松香,经过酸析池后,析出松香送到松香蒸馏区域,废水进入印染废水治理工程厂集水井内。
2、其它废水经车间收集以后,排入废水集水井,经水泵一次提升进入调节池进行水质水量调节,在调节池前端调节pH,使废水的pH值接近混凝反应的要求,废水经过匀质匀量后经水泵二次提升进入混凝沉淀池,投加PAC和PAM,经混凝反应后,进入沉淀池进行固液分离。
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单体构筑物设计
(1)集水井。结构类型为地下式钢混,其上部为泵房,设置一套人工格栅,格栅宽度1500mm,栅条间隙20mm。
(2)提升泵房。结构类型为地上式框架结构,配备无堵塞自吸式排污泵3台,2用1备,其中1台变频。
(3)细格栅渠。结构类型为高架钢混直壁平行渠道(与调节池合建),2条渠,互为备用,渠道宽度为800mm。
(4)调节池。结构类型为钢混结构,1座,有效容积3438m3。设置废水提升泵2台,1用1备;潜水搅拌器4套。
(5)混凝沉淀池。混凝沉淀池包括混凝反应区和沉淀分离区二个部分。
②平流沉淀区,单组设计水量208.5m3/h,表面负荷1.45m3/(m2˙h),主要设备为气动排泥阀,共8套。
(6)水解酸化池。结构类型为钢混结构,共1座,分为酸化反应区和沉淀区。
①酸化反应区设计水量417m3/h,停留时间18h,主要设备为潜水搅拌器,共6套。
②沉淀区设计水量417m3/h,表面负荷1.56m3/(m2˙h),停留时间1.5h,主要设备为污泥泵,数量2台,1用1备。
(7)MBR生化反应池。由缺氧区、好氧区及MBR池组成。结构类型为钢混结构,池数,1座(分2格)。
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优点
(1)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采用多个具有中空部的砌体堆砌拼接形成处理水池的侧墙,通过在中空部放置钢筋和灌芯混凝土,以增强砌体的结构强度,从而可增强处理水池的侧墙的强度和刚度,进而可通过增加侧墙的高度增大处理水池的体积,进而有利于减少处理站的占地面积,提高处理站的空间利用率,提高处理站用地的综合使用效益。而且设置在地下层的多个处理水池排列设置形成的形状类似“¬”形,可使得处理水池的整体布局结构加紧凑、合理且巧妙,缩小了整体占地面积,节省工程用地,节约成本。
(2)施工周期短、成本低。采用模块化设计,将组成处理水池侧墙的砌体设计成独立的功能模块,各模块砌体可实现提前预制,然后运输到现场快速拼装形成侧墙,大大降低了设计施工周期和降低施工难度,节省了施工成本。
(3)便于管理、节能。至少包括两部分处理水池,且每一部分处理水池设有独立控制系统,可使得污水处理站的使用和管理加方便,降低管理难度;而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处理污水的总量来决定运行处理水池的数量,即,当需要处理的污水比较少时,即污水处理站处理站处于低负荷时,可仅运行其中一个部分处理水池,而当需要处理的污水较多时,即处理站处于满负荷时,可运行全部的处理水池,节能。
(4)可靠性高。当污水处理站的处理水池发生故障或是需要检修时,可暂时将污水储存在事故池中,可避免污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出去污染环境的情况发生,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进一步提高了污水处理站的可靠性与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