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地埋式MBR污水处理设备工艺
地埋式MBR污水处理设备添加了电动机,该设计能够对污水进行充分的消毒杀菌,因本实用新型添加了废气处理箱,该设计便于对污水产生的废气进行净化处理,因本实用新型添加了减震垫,该设计达到了减震的效果,本实用新型污水处理效果好,减震效果好,操作便捷。
背景技术
中水回用也就是将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用过的优质杂排水(不含粪便和厨房排水)、杂排水(不含粪便污水)以及生活污(废)水经集流再生处理后回用,充当地面清洁、浇花、洗车、空调冷却、冲洗便器、消防等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杂用水,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随着水资源短缺的加剧,中水开发与回用技术近期得到了迅速发展。现有技术中,利用传统活性污泥法处理生活污水达到中水回用标准,存在工艺流程复杂、占地面积较大和膜组件存在清洗频繁、维护复杂的缺点,对处理量较小且用地紧张的酒店、宾馆、小区等场所的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工程中并不适用。
MBR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有益效果。
1.采用玻璃钢箱体结构或者采用钢筋混凝土箱体结构,污水收集(提升井)、污水预处理(细格栅和调节池)及随后的MBR处理(MBR池)和出水消毒附属设备(中水池和集中放置在机房中的鼓风机、自吸泵及消毒装置)都集成在一个箱体内,箱体地下放置,具有能耗低,不占地表面积的优点;对于用地紧张的酒店、宾馆、小区等场所的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工程非常适用。
2.MBR池中采用平板膜MBR膜组件,膜组件中膜元件为平板式,每片平板式膜元件是在支撑板的两面贴上平板膜膜布而形成的,膜元件按一定间隔装填进膜元件箱,无断丝问题,膜面曝气清洗和错流有效,污染物不易沉积膜面,单片膜损坏时,可单独换。所述的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简称MBR)技术是生物处理技术与膜分离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工艺,它可以地进行固液分离,得到直接使用的稳定中水,又可在生物池内维持高浓度的微生物量,工艺剩余污泥少,可有效地去除氨氮,出水悬浮物和浊度接近于零,出水中细菌和病毒被大幅度去除,它能够为回用水水质提供可靠保证。
MBR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反渗透分离技术
反渗透(reverseosmosis)处理技术中以垃圾渗滤液膜处理工艺应用范围较为广泛,早在20世纪70年代,金祥福,王立江,盛浩等学者曾经提出利用RO处理垃圾渗滤液能够解决垃圾场中出水不够稳定问题[2]。诸多学者在RO处理垃圾渗滤液方面有诸多研究,国内膜技术处理渗滤液的研究相比起国外膜技术而言起步比较晚。
近年来,国内陆续开展了膜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相关研究,我国的一些发达城市也将膜工艺技术应用到垃圾渗滤液的处理过程中,与此同时取得良好的处理效果。陶瓷膜是由一种经过特殊工艺制备而成的无机陶瓷材料,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1)化学稳定性;(2)机械轻度大;(3)抗微生物的能力强;(4)耐溶剂[3]。低压反渗透膜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项膜技术,在纳滤过程中逐渐发展而来。纳滤膜技术克服了反渗透膜运行压力过高的缺点,但是其脱盐率比较低,所以不能够用于除盐。
低压反渗透膜有效改进了纳滤膜的表面材质,有效提高了膜的整体性能,从而有效克服了纳滤的缺陷,其不仅仅能够在比较低的压力下实现脱盐功能,而且还能够在地表水的处理过程中做好相应处理。低压反渗透膜技术的产水量比较大,抗污染能力比较强,具有性能稳定和机械强度高等优势。采用“微滤+反渗透”工艺技术处理垃圾渗滤液能够取得良好的污水处理效果[4]。
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的途径
由于硝化菌的好氧特性,有可能在曝气池中实现SND。实际上,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了曝气池中氮的非同化损失(其损失量随控制条件的不同约在10%~20%左右),对SND的研究也主要围绕着氮的损失途径来进行,希望在不影响硝化效果的情况下提高曝气池的脱氮效率。
①利用某些微生物种群在好氧条件下具有反硝化的特性来实现SND。研究结果表明,Thiosphaera、Pseadonmonasnautica、Comamonossp.等微生物在好氧条件下可利用NOX-N进行反硝化。如果将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置于同一反应器(曝气池)内混合培养,则可达到单个反应器的同步硝化反硝化。尽管这些微生物的纯培养结果令人满意,但目前普遍认为离实际应用尚有距离,主要原因是实际污泥中这些菌群所占份额太小。
②利用好氧活性污泥絮体中的缺氧区来实现SND。通常曝气池中的DO维持在1~2mg/L,活性污泥大小具有一定的尺度,由于扩散梯度的存在,在污泥颗粒的内部可能存在着一个缺氧区,从而形成有利于反硝化的微环境。以往对曝气池中氮的损失主要以此解释,并被广泛接受。如果污泥颗粒内部厌氧区增大,反硝化效率就相应提高。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活性污泥的SND主要是由污泥絮体内部缺氧产生。要实现率的SND,关键是如何在曝气条件下(不影响硝化效果)增大活性污泥颗粒内部的缺氧区以实现反硝化。要达到这一目的,有两种途径可供选择,即减小曝气池内混合液的DO浓度和提高活性污泥颗粒的尺度。
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
活性污泥工艺的运行好坏主要依赖于反应器中形成污泥的质量。新研究结果表明,在活性污泥反应器中创造一定条件可培养出高活性的SND颗粒污泥,其颗粒尺度在500μm左右,具有良好的沉淀性能和较高的SND速率。
根据目前普遍接受的污泥絮体理论及在曝气池中通常观测到的污泥颗粒大小(约为100μm)可知,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污泥颗粒的紧密层可进一步增大,进而形成SND颗粒污泥。另有研究结果表明,在反硝化条件下活性污泥絮体能形成性能优良的颗粒污泥。
以往认为在曝气池中由于水流紊动剧烈、剪切力较大,污泥颗粒尺度在达到100μm后就很难增大了。采用微氧电对DO在颗粒内部扩散的研究结果表明,当DO为1~2mg/L时,O2在污泥颗粒内的扩散深度约为100μm,因此在单纯的碳氧化曝气池中的污泥尺度若再增大,内部将进入厌氧状态。目前对如何在曝气池中提高活性污泥尺度的研究报道还较少,近Morgenroth采用厌氧颗粒污泥培养中的水力筛分法,以碳源为基质在USB反应器内培养出好氧颗粒污泥,其颗粒尺度可达1~3mm,具有优良的沉淀性能。但由于曝气池中O2的供给是限制因素,当颗粒变大后其平均活性并不高(内部大量污泥处于厌氧状态),且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污泥活性可能进一步退化。
在SBR系统中采用缩短沉降时间可截留住那些具有较高沉速的生物颗粒,培养出的颗粒污泥可达3.3mm(也有仅为0.3~0.5mm的),其中几乎不含丝状菌,全部由细菌组成。颗粒化不是由微生物种类决定的,而是与操作条件有关,曝气池中的搅动强度或混合程度及曝气产生的剪切力对颗粒污泥的形成都有较大影响。